支付机构之间的壁垒正逐渐“破冰” 谁受益最大?
微信、支付宝与银联云闪付壁垒正逐渐“破冰”——
支付互联互通谁受益最大
本报记者 陈果静
近期,微信、支付宝先后公布了与银联云闪付推进互联互通的进展情况。这标志着支付机构之间的壁垒正逐渐“破冰”。
目前,支付宝已向银联云闪付开放线上场景,首批覆盖85%淘宝商家。支付宝工作人员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预计支付宝与银联云闪付在明年3月将实现全国收款码扫码互认。微信也发布声明称,微信支付已与银联云闪付实现线下条码互认互扫,银联云闪付全面支持Q币、QQ音乐和腾讯视频的充值服务,微信小程序也逐步支持云闪付支付。
打破壁垒是必然
近年来,不同支付机构之间存在一道壁垒。之前二维码支付服务市场较为混乱,线下互相排斥竞争对手的支付服务,线上不同平台的App之间也呈现割裂状态,其他平台的支付服务不可选。如今在商场或是餐厅,收银处摆放多个二维码已是常态。
“平台公司天然具备赢者通吃属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市场垄断会降低创新效率,国内部分平台公司通过交叉补贴等方式抢占市场,获得市场支配地位后实行排他性政策,如排斥竞争对手进入平台、提供服务,二维码支付业务仅支持科技集团内部相关App扫码支付等。
对于支付市场的乱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也表示担忧,“部分支付机构使用低价倾销、交叉补贴等不公平竞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垄断用户、流量、数据,限制其他机构竞争。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自身创新,还会扰乱市场秩序,压制产业创新,进而削弱我国电子支付总体的领先优势”。
“平台之间的相互分割,就会造成信息、资金、人员以及数据等一系列要素的分割。”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这种分割衍生出很多问题,如平台要求商户或者用户去作选择,商户和消费者面临“二选一”甚至“多选一”的局面,这无疑将明显提高商户成本,是对用户选择权的不尊重,更会阻碍企业创新。
范一飞列举了一组数据:欧盟去年发布的研发支出,全球企业50强中,阿里、腾讯分别位列第26位和第46位,远低于美国谷歌和微软等企业。“与国际科技巨头相比,我国大型科技公司研发重点多集中在应用领域,包括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在内,基础技术创新不足,研发投入偏少。”
支付互联时代将至
随着支付互联互通时代的到来,支付机构之间打破壁垒、相互开放支付接口将成必然。“支付行业互联互通既是监管的要求,也是行业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选择。”王蓬博认为,支付业的分割不仅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创新和行业应有的变革,还会加大行业的流通成本,违背互联网的本意和初心,一定要努力促进支付行业自身变革。
“支付互联时代将至。”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认为,支付宝、微信分别向银联云闪付开放支付场景,意味着外部支付方式开始进入这些“巨头”的生态之内,这有助于打破支付垄断,促进支付市场充分竞争。
对于支付业互联互通的方向,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定调。范一飞强调,要聚焦公平竞争,推动平台企业有序开放支付接口,不能仅考虑某一家机构,要真正向所有支付机构开放,严禁排他性、歧视性支付协议。
央行在2019年9月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已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不少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支付行业互联互通全部实现,关键还要看支付宝、微信支付二者之间的互扫互认。支付宝、微信支付实现互联互通只是时间问题,无论从监管机构的决心还是商业基础设施的运行,互联互通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是机遇也是挑战
互联互通之后,支付行业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
王蓬博认为,行业格局在短期内并不会改变。当前,微信和支付宝在市场上占据“大头”,用户已经养成了使用习惯,再加上各自提供的其他增值服务,这使得互联互通后,两家支付机构现有的份额不会明显改变。
在互联互通过程中,支付机构必然会面临不少新问题。王蓬博举例说,如微信和支付宝互联互通后,显然会影响到各自的流量。此外,互联互通后形成的数据归属和分润问题也待厘清,前者决定了产业链地位,后者在支付利润越来越微薄的时代决定了平台的收入上限,这些细节都需要支付机构之间去协商解决。
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支付互联互通显然是好事。“消费者将有更多选择权。”苏筱芮表示,如今,支付宝、微信向云闪付等开放支付场景,意味着巨头自有生态圈内的用户将基于自身偏好拥有更多支付选择权,进而倒逼各类支付主体做好支付体验、深耕用户精细化运营。
“互联互通所带来的支付巨变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苏筱芮说,对于此前凭借行业优势地位来展业的支付巨头而言,多年积累下来的“护城河”能否继续吸引与留存客户,未来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各支付机构而言,均需重新思索在充分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如何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与优质的服务来立足市场。
“用户将会‘用脚投票’。”王蓬博认为,长期来看,支付仍受制于对场景的控制。以支付为入口的流量会慢慢分流,谁家对相关场景的掌控程度更深,或者说在整条产业链上更有话语权,消费者就会选择谁。
本报记者 陈果静(经济日报)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5-13蚂蚁森林声明:树木包括碳汇是纯公益捐赠,从未参与碳汇交易
- 01-10数字人民币App上架掀体验潮 多家平台下载量日均增超10倍
- 04-14Coinbase:加密经济的“网景时刻”?
- 07-11Nuvei与Geekbuying达成合作,通过支付加速全球发展
- 09-08印尼人民银行准备扩大金融投资组合
- 09-2615%最低税率或将影响78家公司 伯克希尔和亚马逊等面临冲击
- 12-014000多个体工商户首次用上了“智慧小二”!天津银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 02-22互联网贷款监管加码:新增三条“红线” 严控跨区域经营
- 01-18银行互联网存款新规出炉: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揽储
- 04-21招财猫?腾讯注册“微信支付”猫形图案商标
阅读排行
推荐教程
- 01-10英国 XOR 奢侈品手机品牌登陆中国市场
- 01-10英国 XOR 奢侈品手机品牌登陆中国市场
- 01-05亚马逊云科技陈晓建:云计算的价值在生成式AI的今天被放大
- 01-05统筹东中西部算力一体化协同,我国将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 01-05为光伏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我国太阳能电池专利申请量全球排名第一
- 01-05我国5项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 01-05机器人2023年度报告,这一年圈内都发生了什么大事件?
- 01-05英特尔宣布成立新AI公司“Articul8”,专为企业客户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
- 01-05卡西欧将推出按生存环境要求设计的G-SHOCK手表
- 01-02艾瑞: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银行APP监测报告